文/福安
在陇东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一位以笔为犁的耕耘者用六十年光阴开凿出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通道。曹焕荣,这位从正宁县走出的诗人、民俗学家,以双重身份在文学创作与非遗保护领域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坐标系——他既是黄土诗学的奠基人,用诗歌解码高原的文明基因;亦是民俗文化的守护者,以学术智慧激活非遗的当代生命力。这种双重实践的交织,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中极具标本意义的个案。
一、黄土诗学:地理基因的文学转译
(一)自然意象的文明隐喻
曹焕荣的诗歌创作始于对黄土高原的深度凝视。在代表作《黄土魂》中,“老镢头挖出的黎明”这一意象,将农具与时间进行诗性嫁接,使开垦行为升华为文明诞生的仪式。这种创作思维在其《西行小记》组诗中达到巅峰:塬、梁、峁等地质术语被赋予文化拓扑学的意义,高原的沟壑成为思想裂变带,夯土层化作历史切片,盘旋的鹰隼则被塑造为审视文明兴衰的第三只眼。通过方言韵律与地理特征的互文,诗人构建起独特的声学诗学。研究显示,陇东方言中特有的“三拍子节奏”与黄土塬的地貌起伏高度同构,这种语言节奏实为农人耕作步伐的声学投射。在《秦腔,秦腔》中,高亢顿挫的唱腔被解构为干旱环境对发声器官的塑造——空旷塬上传音需要穿透力,风沙侵蚀催生保护性顿挫,地理环境由此内化为文化基因。
展开剩余84%(二)农耕文明的诗性重构
曹焕荣的“黄土系列”诗集开创了农耕美学的现代范式。《黄土恋》中“麦穗低垂的弧度/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书”,将作物生长转化为情感叙事;《黄土风》里“耧车摇醒的春雷/在墒沟里滚成金色的韵脚”,则把播种场景升华为音乐创作。这种转化并非简单比附,而是建立在对农事细节的精准捕捉上:播种时的祈愿、耕作时的专注、收获时的感恩与喜悦,均被诗人转化为“人地契约”的仪式化展演。其长诗《桥山颂》突破传统史诗框架,以黄帝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构建中华根脉文化图谱。桥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被升华为文明灯塔——诗中每一道沟壑都留存先祖拓荒足迹,每片塬峁都镌刻文明演进密码。这种地理空间与文化记忆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文化褶皱”的隐喻体系。(三)苦难书写的文化转译 在自传体散文《麦子的背影》中,曹焕荣将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体验转化为解读黄土民俗的钥匙。他发现,“面花祭”中用面粉塑造的五谷杂粮,实为集体焦虑的物化表达;“燎疳节”燃烧的柴火与祈福歌谣,则是对灾荒记忆的温柔抚慰。这种个体记忆与集体文化的互渗,完成了从“苦难亲历者”到“文脉守护者”的身份转化。诗人对陇东童谣的系统普查更具文化人类学价值。127种童谣中隐藏的“三拍子节奏”,与黄土塬地貌特征形成惊人同构。这种发现证明:地理节律已内化为文化基因,农人的耕作步伐与童谣节奏共享着相同的文化密码。
二、非遗守护:学术智慧与实践创新
(一)活态记录法的实践突破
曹焕荣在民俗研究中首创“活态记录法”,其主编的《庆阳香包绣制》《正宁香包论》突破传统学术著作的静态范式。书中不仅记录“蛇盘兔”纹样的生殖崇拜寓意,更将其置于社火狂欢、婚丧嫁娶的真实场景中,通过还原仪式运行逻辑,揭示黄土族群应对干旱的精神缓冲机制。这种“在场者”视角的记录方式,使民俗研究从标本解剖转向生态观察。在香包纹样研究中,他发现“五毒图案”承载着禳灾巫术的生存智慧。通过对比《山海经》记载与当代传承人的针法革新,构建起跨越三千年的文化传承链——每个针脚都是文化记忆的染色体,每次对称剪裁都是族群智慧的显影。
(二)技术赋能的文化新生
曹焕荣倡导的“庆阳香包产业化”项目,成功将民间手工艺转化为文化品牌。其创新之处在于构建“立体出版”模式:在《正宁民间文学三集成》《正宁木偶戏》中,文字记录的曲谱旁附着二维码,扫描即可听见老艺人沙哑的吟唱;剪纸图谱嵌入AR芯片,轻触屏幕便能观看传承人飞针走线的全过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互文,使文化保护从博物馆陈列转向可参与的活态传承。在皮影戏保护中,他带领团队进行“文艺舞台剧虚构”与“民俗志书写”的深度互证。巡演活动既是讲述艺人命运的舞台作品,也是详实的田野实践——作品中皮影制作工艺、唱腔流派的描写,均根植于扎实的调查;而田野中发掘的艺人故事,又为虚构叙事注入真实灵魂。
(三)国际传播的文化桥梁
曹焕荣的学术实践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1986年,他邀请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到正宁考察,开启庆阳香包走向世界的序幕。靳之林断言“正宁是民间艺术富矿”的判断,与曹焕荣的“活着的原生态文化”学术推广形成合力,最终促成“庆阳香包甲天下”的文化现象。2002年香包节期间,两位学者共同考察黄帝冢,完成了一次文化寻根的学术对话。他开发的正宁香包多次参加全国旅游产品、轻工产品交易会并获奖,又在《瞭望》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使正宁县的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品畅销海内外,1987年8月23日吸引来法国法中友协执行局委员、艺术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吉莱姆一行三人前来正宁县考察订货。当时未开放的正宁,由于他的开拓精神首次吸引来了第一个外国友人。在国际学术场合,曹焕荣通过韩国江陵国际观光民俗祭等平台,系统阐释黄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其论文《活着的中国正宁原生态文化》《庆阳是中华本源文化的源头》引发学界关注,将陇东民俗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种国际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通过学术对话构建文化认同的当代叙事。
三、双重实践的文化启示
(一)打破学科壁垒的范式创新
曹焕荣的最大贡献在于开创“文学人类学”新范式。其诗歌创作与民俗研究形成双向互文:诗歌为民俗提供情感表达维度,民俗为诗歌注入文化深度。这种跨学科实践在诗集《黄土恋》《守望》《诗心情缘》《古风新韵》诗集中达到极致——皮影戏的影卷唱词被转化为现代诗节奏,剪纸纹样在数字媒体中获得新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二)对抗文化断裂的战略
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下,曹焕荣的实践构成对抗文化失忆的免疫方案。其提出的“三复原则”(复勘田野、复诵古语、复活手艺),为传统文化现代传承提供清晰路径。通过构建“慢美学”体系——古灯微光象征传统坚守,老杏树虬枝代表文化韧性,以“慢节奏”“重情感”“厚底蕴”的美学特质,对抗城市化带来的记忆休克。
(三)文化认同的地理坐标
构建曹焕荣以垂直空间为维度,构建黄土文化的拓扑结构:地下窑洞承载“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地面农事活动展现“人地契约”关系,天际星月构成超越性精神坐标。这种空间诗学使黄土高原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明母体,证明真正的文化认同必须扎根于特定的地理基因。
四、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当曹焕荣在正宁县文化馆的红砖院落里继续书写时,其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文明长河的支流。这位黄土地的儿子用六十年实践证明:文化传承不是制造标本,而是让基因在时代完成表达。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扎根大地的书写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创新永远需要深扎传统的根系,真正的文学力量始终来自对土地的深情凝视。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到国际学术论坛,从农耕诗篇到非遗活化,曹焕荣构建的文化传承体系,为中华文明基因库的当代激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这种扎根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实践,恰似其笔下的糜子——经过岁月沉淀,在新的土壤里长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质的文化新芽。
曹焕荣,这位从黄土地走出的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非遗传承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作品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史诗,深情地描绘了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他的非遗传承实践则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期待曹焕荣能够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在文学创作和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的辉煌。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曹焕荣的精神和品质,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曹焕荣的一生是奉献与奋斗的一生,是追求与创新的一生。他的文学创作和非遗传承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位伟大的诗人,让他的精神和作品永远流传下去!
曹焕荣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民族的故事。他的经历和成就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守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创造,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曹焕荣一样,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去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布于:陕西省日照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