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管制击中美国软肋,五角大楼巨额资金面临“无处采购”困境
“我们获得了向德国大众出口的许可证,但看不到任何管制放松的迹象。 ”一位中国稀土生产商透露,如今每批稀土出口都需单独许可证,申请需明确填写最终用户信息,审批周期长达45个工作日。 这套“一批一证”制度让中方能清晰掌握每一克稀土的最终去向。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公开抱怨中方在出台新规前未提前告知,而当他急忙致电北京时,竟遭遇“拒接”。 这番罕见的外交冷遇发生在中国商务部宣布扩大稀土管制后的第四天。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高科技与军工产业的关键材料。中国对稀土加工环节的控制达到惊人的92%,美国87%的武器系统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将从11月1日起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0%关税,导致纳斯达克指数单日暴跌3.5%,美国高科技公司市值蒸发约7700亿美元。 市场反应凸显了美国对中国稀土管制的恐慌。
中国商务部用10个字回应美方威胁:“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这种冷静态度背后,是中国在稀土领域几乎垄断的地位。
五角大楼曾拨款10亿美元增储关键稀土,却面临“无处采购”的难题。 业内人士直言“这笔钱五年恐难花完”,因为全球稀土加工能力九成集中在中国。
美国国防工业感受到的压力最为直接。 三位了解内部讨论情况的人士透露,稀土产品对美国关键行业和国防承包商的生产至关重要,而美国公司的稀土库存可能只够使用40到60天。
新加坡矿产和金属供应链公司GITI主管托马斯·克鲁默表示,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专门是为了打击美国国防工业,我无法想象中国会放弃这一政策”。
中方管制措施不仅覆盖稀土原料,还延伸至技术和设备。 新规要求,任何境外产品若含有中国稀土成分超过0.1%,都必须获得中方许可证。这意味着即使美国从澳大利亚或加拿大采购稀土矿石,只要加工环节涉及中国技术或设备,依然受中国管制。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关键矿产安全项目主任格雷斯林·巴斯卡兰分析认为,这一管制“将继续存在”,并且“可能会长期存在”,使中方在未来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保留影响力。
中国向德国大众汽车发放稀土出口许可证的举动,被解读为向德国传递积极信号。 巴斯卡兰揣测:“德国正处于地缘政治交锋的顶峰。 美国对于中德友好感到不满。 因此,中国向德国颁发首批许可证之一,为中德关系传递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
特朗普政府一边威胁加税,一边又改口称“与中方关系良好”“期待APEC会晤”。 这种反复无常被华尔街戏称为“TACO”(特朗普总是退缩)模式。
美国稀土咨询公司Three Consulting总裁詹姆斯·肯尼迪评价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很聪明”:“你仍然可以获得这些材料,但你必须填写文件,向中国说明最终用户是谁。 你必须提供所有这些信息,然后中国就能看到你的下游客户群。”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10月16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中方在措施出台前,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通报,澄清政策目标,减少误解误判。
与美国的慌乱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从容。 在美方急着联系时,中方先晾了四天才开展工作层会谈。 这份从容尽显战略底气,也释放出中方不再被美方舆论施压牵制的信号。
美国试图建立本土稀土供应链,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支持的磁体工厂要等到2028年才能投产,年产量仅1万吨,远不能满足美国需求。 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可能需要10到15年时间。
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稀土及相关技术设备实施全面出口管制四天后,特朗普终于等到北京的答复。那10个字的回应——“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彻底击碎了他想靠极限施压逼中方让步的幻想。
当前中美交锋的重点已从关税规模转向关键资源、技术标准主导权争夺。 中方对稀土出口实行“最终用户追溯机制”,将管制从原料延伸至全产业链,这种“精准卡位”让美国不得不考虑重回谈判桌。
全球经济体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反应各不相同。 欧洲商会调查显示,一些成员企业因审批不稳定已损失上百万欧元。 日本和韩国企业正积极囤货,但长远来看并非可持续之道。
中国稀土管制的影响超越贸易领域,波及全球供应链。 从电动车电机、智能手机到战斗机传感器,稀土材料无处不在。 中国一控,西方企业就不得不为每一批货物申请许可,全球供应链秩序正在重构。
日照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